战“疫”不停学 | 上外体教部 教学健身“两不误”
战“疫”不停学 | 上外体教部 教学健身“两不误”
发布时间: 2020-04-30 浏览次数: 431

徐 林     郁 茵


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通知、上海市有关会议精神,按照学校总体安排,实现推迟开学期间“停课不停学,停课不停教”,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,体育教学部多措并举,扎实推进线上教学工作。

开展全面教学部署,积极筹划特殊时期教学方案

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挑战,根据校级教学要求指示,体育教学部从二月初开始积极筹备谋划本科生、研究生、高水平运动队新学期体育课程教学预案。为促进广大学生疫情防控期间身心健康发展,指导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,体育教学部结合公共体育教学的实际,主动谋划,积极应对,迅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、教学内容、教学要求及教学考核等工作进行相应调整,全面部署新学期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。将教学安排列为重要工作,组织质量小组、核心课程组多次讨论,针对疫情的发展制定方案,录制居家锻炼的课件,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授课。同时,开展教师网络教学培训,不断提升教学质量,每周进行教学检查,完善毕业生工作等各项任务。


网络教学正式开始前进行各项教学准备工作



挥线上课程优势,提升学生体育理论素养

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各位老师以中国大学MOOCBlackboardSPOC、腾讯直播等平台为渠道,以微信群为基础开展实时线上教学活动,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工作,在线答疑,互动交流,保持课程进度,确保做到“停课不停学”。推出《棒球》、《基础气排球》、《塑身瑜伽》、《健康管理》四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,其中《棒球》、《基础气排球》慕课课程被复旦大学、上海体育学院、北京工商大学、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、上海第二工程技术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选用。《塑身瑜伽》、《健康管理》作为我校首批慕课课程,登录爱课程国际平台。



慕课课程


通识教育课程-体育欣赏课程,利用Bb平台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革,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,也要增强体质,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,树立终身体育意识。一支由体育欣赏课程教师团队成立的教学研讨小组,在疫情期间也不停歇,每天开展线上探讨如何将有限的场地变“无限”,将教学内容、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,让学生在学习欣赏世界体育运动,享受体育魅力的同时,“宅家”也能动起来。针对外语类学生和部分选课的留学生学习,体育欣赏课程课件采用英语和中文等形式完成教学工作。

《体育欣赏》课程中英双语教学


高水平运动队(围棋/棒球/女子排球)相继成立线上科学训练教学团队,利用线上教学平台,组织科学训练。原本宽敞的棒球场、田径场地转变为室内,哑铃、球类等体育器材变为室内可替代的物品,用橡筋、短绳、毛巾、矿泉水瓶、瑜伽垫、椅子、桌子等都作为练习器材等方法进行练习……受疫情的影响,上外校园虽然有些冷清,但是各种线上体育运动员学习群却分外火热。运动员们每天“线上打卡”,“线上弈棋”,教练们也由原来的面对面训练,转变为通过视频对运动员训练效果进行纠错跟验收,同时要求学生以照片、视频等方式提交训练作业,积极引导运动员居家科学健身,强化健康体质,提升自身免疫力,加强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教育,助力运动员健康成长。

高水平运动队日常训练汇报


实行教师专项负责制,确保每门课程正常教学

为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,按照学校部署,体教部先后制订了体育课教学要求、体育课网络课堂教学注意事项、体育部疫情防控期间本科(研究生)教学质量监控方案等规章。体育课实行专项专人管理,组织教学质量小组成员,每位任课教师负责部分教学班,建立课程微信群,参与指导在线教学,并配备小助手协助任课教师解决授课中的突发状况,保障教学质量,务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。

在特殊时期,体育教学部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,严防严控、精准施策,利用线上教学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课程开展的影响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“疫”中,全体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,立足疫情防控实际,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完善网络课堂教学,不断提高线上教学质量,为全校所以学生开设了一堂堂意义深远的“云端”体育课程。

每次课后,所有体育教师还为学生以”处方”式布置一周其他时间的锻炼作业,督促学生每天进行1小时左右的室内运动,指导学生开展日常居家体育活动,增强身体素质,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。在体育教学部各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,线上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,体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,网络教学得以顺利开展。

在体育战“疫”,体育防“疫”过程中,体育真正发挥了使人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的作用。战“疫”期间线上教学的全面普及,极大地丰富了在线课程资源,转变了教师教学理念,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,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带来新机。

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,使学生正确认识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,养成了自主学习锻炼的习惯,学习体育的兴趣得到激发,逐步形成体育健康和终身体育观念。